各位好,今晚跟大家分享購入HT-X9000F後,對於音場設定的一些小心得。
還記得入手前跑去過內外各大網站爬文,對於X9000F支援ATMOS的功能,眾說紛紜。國外的評測比國內直接,但兩者評論都有同樣的狀況:一說VERTICAL.S能加強天空聲道表現,一說是沒有。這兩種說法差距甚大,到底垂直引擎行不行,就激起個人想要測試看看的好奇心了。
先講實測的結果:
音場來講,「VERTICAL.S」(以下簡稱VSE)大於「DOLBY SPEAKERS VIRTUALIZER」。
垂直環繞,「VSE」開啟的確能增加上方音效的表現,聲霸內建的DEMO音效「汽車與直昇機」、「暴風雨」、「煙火」那幾段都很明顯能感覺天空維度的移動效果,但,之後會介紹如何設定來達到這個聽感(如果你只用「簡易設定」來聽,通常會覺得各方聲音似乎比較平面,擠在一起。用藍光測試碟也一樣)
垂直聲道的效果,不僅往上也可以往下,DTS:X著名的青蛙與蒼蠅就是典型的展示片,瓶子往下滾時,可以聽得出碰撞聲是跟著往下的。
但,X9000F/Z9F的VSE到底能撐多高呢?個人認為Z9F會比X9000F好一些,明顯一些。怎麼說呢?首先是出力,Z9F出力400W,X9000F 300W,疊算垂直聲波的能力自然就強一些,同樣747起飛的展示,X9000F的音爆高度與移動感就比較稀薄(首次聽的朋友可能會以為是沈浸感的起飛聲),但依稀可以聽出起飛後往頭頂上方走。
基本上整個音場泡泡大約就是電視畫面的高度左右多一點,電視櫃不要太矮的話,垂直高度還會再高一些。
其次是單體,Z9F三個單體作功總比兩個單體有餘裕,疊合出來的波形能量較強,自然高度的表現就比較好。而索尼的旗艦ST5000使用兩個獨立的反射式單體專責噴射天空聲波,整個747起飛的音爆走向就更清楚,觀眾可以很明顯感受頭頂的飛行路徑。大概是這樣的差距。
所以國外某篇獨立評論就有說到:VSE大約是在電視上方形成一個略為向觀眾彎曲的垂直音場,透過這樣的方式模擬出天空聲道的效果。實測聽起來也的確是這樣。
也因如此,X9000F跟X8500的垂直音場應該是最接近的,同樣都是兩個單體,疊加出來的波形應該差不多。(不過前者出力較大)
所以,目前可以知道天空聲道的擬真度依序為:實體5.1.4>5.1.2>HTST5000>Z9F>X9000F>=X8500 八九不離十,尤其5.1.2/7.1.2實體聲道展現出來的聽感非常清楚,連雨滴下落的感覺都很實在,跟VSE模擬出來的效果的確是強很多。(VSE讓你感到被雨聲包圍,但是上方落下的雨滴聲幾乎是聽不到的)不過,一分錢一分貨,2.1聲道要作到5.1.2的效果,只能說是意思到了。
而VSE在杜比與DTS的音軌聲頻上效果也自不同:
「杜比全景聲TRUEHD」:無損格式的全景聲版本,VSE自動開啟,但如果先前有關過VSE,還是要手動打開。(沒有就不叫ATMOS了)音場、人聲、環境聲的清晰度與包覆度都很足夠,整體物件在空間中的移動可以表現得很好(搭配聲霸的距離設定),只要是偏前方的靜態天空方位,可以聽得高度與定位,但如果是有移動,就會模擬成籠罩感的方式(移動感比較希薄,很容易跟沈浸感混在一起)。基本上這款聲霸是主打沈浸感加強的方向,但整體立體感表現比DD+5.1或者DD+ATMOS好太多。
「DTS:X全景聲」:DTS:X的格式承襲HD MA的好表現,尤其人聲的表現不會因為動態範圍的大小而影響聲量,這點的確是比ATMOS好一些。(ATMOS影片某些動態範圍大,人聲就相對縮小了)不過,也因此整個空間感的表現就比ATMOS稍微限縮一些,7.1.2的表現更強調籠罩感,就算是定點的天空聲道表現也難以聽出,可以說是沈浸感大一圈,但移動感稍微變窄的感覺。未來希望能多入手DTSX的影片,看看有沒有表現更好的作品。
「杜比/杜比+ 5.1」:最早的杜比數位(簡稱DD)版本,VSE開啟後有些片子音場變淺人聲變薄。後期的DD+5.1比較好,感受到人聲出現回音加成,但整個音場被垂直拉昇,有些左右環繞會變糊,而上方壟罩感加強了。
「DTS 5.1/6.1」:傳統的數位版本,VSE開啟後大幅增益空間聲效的表現,連重低音的延伸感也一併增強!垂直聲道升頻後沈浸感增強(比DD+5.1深),天空移動的表現幾乎可說是沒有,這點跟DD+5.1差不多。
「杜比TRUEHD 5.1/7.1」:無損格式的取樣版本,VSE開啟後人聲稍薄、環境音效有些許加強,音場表現比舊DD格式升頻好,但主要在沈浸感提昇一小段高度,天空聲道的感覺並不明顯。有些片子甚至感覺不出太大差異。
「DTS HDMA 5.1/7.1」:同樣是無損格式版本,但VSE開啟後整體音效與空間感大幅提昇,有時主音量要稍微調降3個DB!跟杜比升頻不同,NUERAL:X加強的是聲音的渾厚感,重低音的延伸也更好,並且更加突出上方聲道的籠罩感,可以說他的圓頂表現比杜比升頻更厚實!
如果找不到DTSX的片子,個人都會盡量採買DTS HDMA格式,因為升頻後效果不輸DTSX全景聲啊。
整體來說,全景聲的表現杜比的空間感較廣闊,而DTSX的厚實感強,空間感較為侷限一些,這兩者完全看聽眾主觀喜歡哪一種聽感,不一定就是誰強誰弱。對我來說,透過聲霸可以選擇這兩種全景聲來享受,已經是非常超值的微型劇院了。
所以,有些國外的評測,認為X9000F的「ATMOS DOSEN'T SURROUND YOU」或者「HEARD NO VERTICAL SURROUND」,我想很可能是對VERTICAL.S的表現不夠滿意的緣故。但,天空聲道只有.2,又是偏前方高度的模擬,要求系統做到天空方向的移動感,是不可能的,頂多做到前半場圓頂包覆的感覺,或者前方靜態高度的聽感。(走反射式聲道也是如此效果,但移動感會比相位模擬好)
目前只有在天花板裝吸頂式的天空聲道,才有辦法感受到部分的圓頂移動感,但包覆感就比較差,真要能兼顧,最好是.4的天空聲道。
嚴格講DSP模擬的環繞效果本來就有限,而X9000F算是SONY在「不靠反射聲學」來表現天空聲道的第一支聲霸,未來對VERTICAL引擎的改進應該會如SFROCE PRO引擎一樣,改版到VERTICAL PRO吧?我記得有幾隻SONY的聲霸,平面環繞的效果也是很淺,這類技術都會隨著時間演進來增強,VERTICAL引擎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
那麼,如何讓X9000F增加天空聲道的表現呢?
以下介紹的設定,是在個人的客廳(8坪左右)安裝並試完後的主觀結果,還是僅供參考,對於實體建置7.1.2/4的發燒友們,可能看了會笑XD
首先,盡量調高聲霸的位置(用壁掛式也行)。如果真的裝潢關係,只有電視下方可擺,也沒關係,稍微墊高聲霸中央的位置,讓喇叭面對沙發有個小斜度。(個人的擺法,放在電視上頭)實測結果,HTX9000F平放電視櫃時,天空聲道大約拉到聲霸上方70公分左右的距離,沒有行銷上畫的泡泡那麼高,所以當我們將聲霸調高位置的時候,很自然就覺得直昇機飛近會有頭頂的移動感了。(ST5000的反射式聲道移動感就更好,747從頭上飛越的聲效就非常清楚)
光是這個動作,就有助於人聲與細節音的表現,原本會有點悶。
其次,使用「進階設定」/「揚聲器設定」/「距離」,盡量把聲霸認知的環繞空間「撐大」,也就是如果原本聲霸距離是2.5M,可以加到3.5M左右,這個差距可以自己邊測邊抓,+0.8M也可以。但是加太大反而有點讓自己跟聲霸「太近」,整個廣度跟深度反而變淺了。(個人主觀聽感)重低音的距離維持實際數字即可。
完成後試聽這個設定,加大距離後,環繞的垂直與水平面都因之擴大,呈現的空間感就更深了。
在VERTICAL.S預設開啟下,拉開到3.5m的汽車聲、直昇機從右後往中央上方到左上方消失,非常容易聽出距離與方向感,相反的2.5m各方向的聲音就比較擠在一起,感覺比較像是右後到左前,左右環繞寬度比較小。在下一段煙火跟暴雨模式就更容易聽出3.5m的寬闊感,實在太棒了。
就是這張圖給我的點子:
![[盲狙先生傳3]SONY HT-X9000F擴展音場試玩心得(2020-03-31紀錄更新:VSE實測聽感印證)](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8/mobile01-b7b24f79d4e9d442724a41cf35640c45.jpg)
各位手上有SONY其他聲霸如M500/NT5/ST9之類也有「距離」設定的功能,請試試看適度的增加一些距離,讓聲霸產生更大的虛擬環繞空間,對音場上是否有擴展的感覺?
由於X9000F/Z9F/X8500都有展示功能,我也是先用這部份音效來測試距離的設定,聽了之後真的有差別,垂直聲道的表現也有增強,大概是這樣。
接著,分享一些近日設定時的心得:
「音訊DRC」要不要關掉?
首先,「音訊DRC」這種功能預設是「自動」的,建議關掉是因為某些動作場合,比較高頻的聲音會被切掉,一些聲音細節也會被犧牲,這個類似ATMOS TRUEHD(無損)vs ATMOS DB+(有損)的差異。這功能建議用「ATMOS測試碟」來聽,切換一下就可以聽出來。
「SOUND MODE」還是「杜比虛擬化(DOLBY SPEAKERS VIRTUALIZER」?
國外某些獨立評論是認為後者在ATMOS音訊下方向感比較強。但我試聽個三輪,互相比較,SONY的SOUND MODE(+VERTICAL.S)方向感跟空間音場比較廣闊,後者的聲音相比之下整個擠在一起的感覺,中高頻音效比較收斂,比前者好的地方在於「人聲」的部份比較飽滿,不會有前者刺耳的情況。但,杜比虛擬化中高頻收斂太多,很多細節都「幾乎收掉」,整體音效表現偏悶,加上方向性表現也比較差,不知道為何國外會認為杜比虛擬化方向性比較好。
如果要聽全景聲的效果,建議還是用「SOUND MODE」。
「DSEE」到底有沒有作用?
手冊上的說法,是DSEE在四個條件下可以升頻音源到96KHZ/24BIT:
- 音源必須是立體聲(2.0CH)
- 必須是數位輸入的格式(CD壓縮44KHZ 16BIT)
- 進階自動音量OFF
- 音場必須選擇AUTO SOUND,而且是藉由AUTO切到MUSIC時才有用
但是!!經過個人的實際測試,得到卻是相反的結果!!詳細的測試說明會在日後補上,先講結果:
- 音源必須是立體聲(2.0CH) ->無法確認
- 必須是數位輸入的格式(CD壓縮44KHZ 16BIT)->也不必要
- 進階自動音量OFF->根本無關,只對電視節目或者電影有影響。
- 音場必須選擇AUTO SOUND,而且是藉由AUTO切到MUSIC時才有用-->也不用
- SOUND MODE開啟<--一定要
- CINEMA或者VSE(Vertical Surround) ON<--即可聽出升頻效果!!
為什麼會這樣呢!?手冊說錯了嗎?!
個人推斷手冊寫的內容應該是當初韌體第一版,當時還沒有開放支援eARC。後來在2019.2月推出更新版的韌體後,DSEE其實已經加在SFORCE PRO/VSE的功能中自動運作了!!
也就是說,手冊在推出第一版後就沒有更新了,所以才引起後續使用上的質疑!
這樣推斷是有道理的,為了想要體驗DSEE的升頻效果,玩家還要用[HOME]切到音效設定選單裡關掉自動音量,又要打開DSEE,回到藍芽/USB才能聽到效果,這樣的動作很繁瑣,而且看電影或者電視節目時又要回選單去打開自動音量,這樣太不方便了吧!!
解決之道,就是在切換到音樂頻道時(USB/類比/藍芽),讓玩家直接用音場效果切換就可以了,既直覺又方便,也能符合力推VSE/SFORCE PRO的目標,這樣才是一舉兩得的設計!!
想要試試看這功能的朋友,可以使用有光纖輸出/HDMI輸出的播放裝置連接。以下列出可用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