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這次有幸受邀雙重體驗LG的經典小家電「A9 TS ALL IN ONE」與「PuriCare雙頻除濕機」非常開心,因為本來對智慧家電就很有興趣,尤其透過物聯網技術做到遠距設定與操控的功能,加上又是雙機體驗--一組是居家清潔,另一組是智慧除濕,就讓人更期待了。
目錄
█ 初步體驗
■ LG CordZero A9 TS
首先開箱後使用的是期待已久的「LG CordZero A9 TS」,這一款濕拖吸塵器是有「熱蒸」拖地的功能,單純濕拖的是「A9 T」,只吸塵就是「A9」。這三款其實用了三種吸頭,濕拖吸頭加上電池模組來提供電力用蒸氣加熱,也是此次體驗的重點🥰。
▶ 吸塵-輕巧而滑順的擼地手感🥰
首先第一層的紙箱收納了地板吸頭,也是個人體驗的第一個清掃方式:吸塵。可以看到地板吸頭比一般產品要窄一號。
接上伸縮管後,整個吸塵器感覺相當輕,只要握住中間的伸縮閥就可以調節長度。
握住底側的伸縮掣就可以拉伸將近兩倍長度。平價的吸塵器幾乎沒有這種體貼的設計。
開動「A9 TS」後,由於機身輕,地板吸頭也較小巧,擼起來真的很滑順!地板吸頭還有前導LED燈,透過反光可以快速發現灰塵,重點吸塵就更有效率了。
(拍攝角度的關係,會覺得前方LED燈稍弱😊)
原本習慣寬吸頭的手感,但一用上「A9 TS」後,真的地板的吸塵變得更輕快,一個五到六坪的客廳地板很迅速就清理完畢。
由於地板吸頭較平較薄,可以用小角度深入移動櫃的下方,這是之前使用的產品做不到的地方(吸頭較胖會被督不進去😊)。平日懶得移動茶几或者沙發的朋友會發現這個設計真的很貼心!
啟動後「A9 TS」會由前方吸進灰塵,上方排氣。
比較有趣的是雙向渦輪馬達(上方),支援變頻省電設計,吸進來的氣流讓灰塵被擋在濾芯後往下掉到集塵罐內。
打掃後就可以掛回「智慧集塵收納充電座」(我都叫他充電塔😄),收納相當方便。
「A9 TS」的側面,也就是集塵罐側設有「壓縮桿」,直接下拉就可以「壓縮」(最多50%),收納更多的灰塵。
至於掛上「充電塔」的過程也很直覺,就是直接將把手推進懸掛口,重力關係就會讓「A9 TS」與充電塔的進氣口互相吸住😊。
▶ 那自動集塵呢?
初次使用也很好奇這個「充電塔」如何收集「A9 TS」的集塵😊。
真的很簡單,接上電後,掛好吸塵器按「開始」自動清潔,「抽空灰塵」燈號就會亮起,集塵罐內的灰塵就會被吸到「充電塔」下的集塵袋內。
以下分享自動集塵時的影片,可以看到吸頭前方還有LED照明,很容易看出灰塵聚集處,只要正面往灰塵擼過去,就可以吸完順便拖地,使用體驗相當好。
自動清潔展示
如果想換「集塵袋」,要先拿走「A9 TS」吸塵器,才能打開中間段的內蓋。這樣就可以換「集塵袋」了。
如果想要換吸頭,只要打開「充電塔」兩邊的側門,就可以換上吸蟎或者軟毛與硬毛的吸頭
了。
▶ 濕拖-傳統地板清潔的日常
講到拖地,以前習慣從賣場買個平價的拖把,加上水桶(或臉盆?),沒事就可以將拖把浸個水擰一擰就開拖了😁。
不過,傳統濕拖有許多小煩惱,比如拖地時拖布條很容易被桌腳、櫃腳與椅腳扯斷或者絆住。另外拖完一定區塊需要清洗,用手擰就很費力。這就是便宜但費力的傳統作法。
這次沒事就用「A9 TS」的濕拖吸頭來跑一遍。首先將濕拖吸頭反過來,先將拖布墊沾濕後「黏」到旋轉頭上。裝好後我手動轉一下兩塊拖布,盡量讓圓心與旋轉軸心重合,這樣轉拖布時就不會「互卡」,拖起來就很順暢。
其次是壓吸頭上的「PUSH」按鈕,將儲水蓋取出來注水。
打開底蓋的橡膠頭,注水後裝回,聽到一聲「卡」就知道裝好了。
「A9 TS」濕拖吸頭比其他產品的體積要纖薄一點,不用加上電池做熱蒸相對深入底部的距離就較長了。拖地時由於雙軸旋轉的關係反而推動很順暢。😊
▶ 熱蒸濕拖
平常的冷水濕拖在書房或者臥室中比較沒有油污、醬料波灑等處較為適合,吸完塵順便拖地,通常換洗個兩到三次拖布就可以結束。
但廚房附近或者飯廳地板就可以用到「熱蒸濕拖」的功能,個人加上電熱機制(電池+發熱收納器)後開拖,的確效果相當好,熱蒸之後的拖布溫度高,就比較容易溶解油污。
注意的是啟動時加熱器需要預熱,所以吸頭的LED燈會閃爍,一旦閃爍結束恒亮,就可以開拖了😊。
「熱蒸」時吸頭是在高溫狀態,剛拖完地最好等冷卻一點再拆起拖布。
分享一下家中油性髒汙處理效果:
▶ 清理
近年的居家智慧清潔工具在清理方面都具備了「好拆卸」、「全水洗」的友善設計。不過,增加了「充電座」的「A9TS」還具備了「自動集塵」、「UAV殺菌」的功能。
--自動集塵與殺菌
這部份在上一段內文中已經有影片分享過,個人覺得這兩大功能真的給家人更多的安心。雖然處理過程的噪音會比預期大聲些,但也因此節省很多自己清理集塵罐的時間,還是很貼心的設計呢。
--濾芯全水洗
以個人使用經驗,如果是重度使用者,每五天或每七天至少就把吸塵器的上方濾芯都取出清潔後,水洗,晾乾後放回機器中準備迎接新的一週的挑戰。😁
一般來說,忙碌的上班生活會減少清潔家電的使用次數,個人大約兩週或者一個月清理濾芯一次,先用手持吸塵器吸完一次表層,再放到水中浸泡、清洗。之後就可以拿出來晾乾了。
可水洗馬達濾網與可水洗微塵濾網都一樣可以照上述方式清理。這兩個都放在充電塔下方,取出後就可以加以沖洗。
--拖布
不管是「冷拖」還是「熱拖」,每一區的地板我大概會換洗兩次拖布,剛好LG附贈兩組(大概事先算過了)這點比其他產品要大氣些🥰。
拖布的清洗也很容易,我都是在浴室或者後方陽台的洗手台用手輕輕搓揉即可清洗完畢。不放心的朋友搓揉後可以放到水中在浸泡一下再做後續處理😊。
水箱部份其實容量不大,但要拖完整個五坪面積卻很足夠。水箱盡量不要積水太久,清理完就倒掉剩餘的水,避免水箱內部滋生細菌。😉
--拋棄式集塵袋
與拖布一樣,集塵袋LG也送一對(不過新品應該是3個)。不過由於是拋棄式的,處理時不用顧慮接觸到裡面的灰塵,丟掉即可。不過,以最大化的使用來說一個集塵袋可以稱兩個月,那麼四個月後就要再添購補充😊。
--各式吸頭
在「CordZero A9 TS」中主要附有五種吸頭:「熱蒸濕拖吸頭」、「地板吸頭」、「毛髮吸頭」、「縫隙吸頭」與「二合一吸頭」。
除了前面三個吸頭內有電路不能水洗外,「縫隙吸頭」與「二合一吸頭」都可以水洗。但是前三種吸頭中「地板」與「毛髮」的內部旋轉軸可以拆開來清理,我都是用手持吸塵器再吸一次旋轉軸與吸頭內部😁。
■ PuriCare 雙頻除濕機
家中一到梅雨季,或者秋冬之交開始微有寒意之際,濕氣就開始襲來。尤其走在大理石材質的地板上,常常會覺得黏黏的,發出膩膩的聲音也會讓人懷念起夏天時踩起來乾爽的地板。這時候常常會想起老家的傳統除濕機,開動後滿屋子壓縮機的聲音,兩三個小時候房間暖暖的,地板走起來乾爽乾爽😄。
Puricare雙頻系列主打就是「智慧省電」--支援物聯網,馬達支援高速與低速運作,看手冊還有許多附加的機能,實際上與傳統家電「一門深入」的概念已完全不一樣了。
▶ 智慧除濕
首先挑選在客廳跟書房來體驗,「智慧除濕」一鍵按下就讓PuriCare自行運作,自動調節濕度。我還記得一啟動濕度計顯示「70%」,原來一進冬天濕度真的很高啊!
試了一下「設定」,預設是「50%」。一般來說,我設到「55%」,只要指定了目標值,幾秒後就會自動恢復「目前濕度」顯示。😊
跑了兩個小時,書房的濕度慢慢從70%降到60%最後到「55%」就開始聽到較小的聲音,看一下手冊,知道是壓縮機停止運轉,只有風扇運作而已。
跟老家的除濕機不同,我可以一邊待在室內一邊開「智慧除濕」作自己的事情,透過設定讓PuriCare負責維持指定的濕度,當天降溫的天氣下,房內還可以微有暖意,真的很舒服。
▶ 奈米離子+UVnano
初步體驗是一天房間一天客廳,房間是以書房為除溼標的,上班前與下班後啟用,設定「預約關機」為兩小時。
除濕的程序中一定會將水汽從空氣中抽離,而除濕之後的空氣仍帶有各種微塵粒子與細菌,透過「奈米離子」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除菌、清淨的效果。對於鼻子過敏的家人,在天氣變化之際常常會很不舒服(甚至狂打噴嚏),在客廳使用之後就稍有緩解。
「奈米離子+UVnano」這份附加功能一定要用,除濕之餘清靜空氣,一兼二顧一定要。相信大家不用看手冊也會毫不遲疑按下去。🥰
▶ 清洗
以手冊來說,除濕機一個月清一次差不多,這主要是指機背的「超細濾網」而言。水箱則一到兩天就會滿,需要倒掉。(這也是為何LG PuriCare雙頻除濕機有16L到26.5L的機種,適合各種空間使用)
當「滿水」燈號亮起,壓縮機停止運作,就需要清水箱了。🥰
--儲水箱
儲水箱只要用手拉的方式就可以從機身取出,很簡易。這台除濕機是18L/日的機型,水箱有5公升容量,在我家大概以初步體驗的使用頻率來說,大約兩到三天就要倒水了。😊
倒水時也很簡單,就是將手把後方的水桶蓋掀開,將水倒入馬桶中即可結束這回合。
--濾網
超細濾網一個月清理一次,可以用吸塵器開第二段強力吸乾淨,再放到水裡清洗晾乾後就可以裝回機器了。(千萬別空著濾網直接除濕,手冊裡提醒不要這麼做)
到此初步體驗就完成了,這段時間大多採用預設或者較直觀的功能使用來度過。
🥰LG A9 TS從地板吸頭到熱蒸濕拖完整配備,可以應付多種地板的清潔需求。 🥰LG PuriCare雙頻除濕機支援自動除濕,依照設定維持房內濕度。 🥰雙機皆支援uvnano殺菌技術,也各自支援自動集塵與自動乾操功能。 🥰A9 TS吸頭擼起來相當滑順,PuriCare除濕機的移動也相當容易。 初步體驗雖然還沒有用到物聯網機能,但不論是人因工程與清潔力度上都給個人相當深刻的印象。😊 |
█ 開箱與工藝
■ LG A9 TS ALL IN ONE
這組最先到貨,黑底白字的風格看起來相當醒目。
打開紙箱,內箱分為兩層,上層是吸塵器與配件。
下層則是充電塔,這一層紙箱與底部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割開膠帶後直接立起來,比較好取出產品。
充電塔一覽。
頂部面板可以「啟動UVC」、「開始\停止自動清潔」以及「變更提示音」。
打開頂蓋,內部還有電池供電座。
可以再充一顆電池。
右側可以收納兩個多功能吸頭--二合一毛刷與縫隙專用吸頭。左側還可以再收一組毛髮吸頭。
下方是「集塵區」
扳開左側黃色開關就可以打開門蓋,把集塵袋攤開後就可以掛進去。😊
充電塔採用塑料外殼,我想主要是為了減重,這是適當的。如果「ALL IN ONE」為了質感採用鋁合金,真的會再增加一倍重量。
接下來看看吸塵器「A9 TS」。上層的紙箱打開後,可以看到主機與伸縮管,吸頭則隱藏在紙蓋內。
取出後來張全家福。(兩顆電池與集塵袋也在其中)可以看到伸縮擎在管子外側。
另外一個紙箱則收納其他吸頭與配件。其中「拖布」有兩對,還有一個水杯,杯嘴的設計很容易將水倒入水箱中。
來張配件全家福--上層是毛髮吸頭、二合一毛刷、縫隙專用吸頭;下層則是濕拖吸頭。
拿出上層配件後,還可以看到吸塵器的濾芯。看到水龍頭圖示就知道可以放心水洗。
除了濕拖吸頭,還有熱蒸用的電池收納器。
配件全家福🥰。看到這裡可以知道有些特殊吸頭還是需要添購,如振動除蟎吸頭、延伸軟管、彎曲軟毛吸頭等。
熱蒸濕拖吸頭有三件,主吸頭、鋰電池與電池座。
只要按下「PUSH」按鈕,就可以讓水箱彈起來,水箱背面就可以給水了。
濕拖吸頭的背面有兩個圓盤,可以將拖布「貼」上。拖布圓心有挖洞,所以將洞對準圓心螺絲,就可以對齊拖布,拖起來就會很順。
專用鋰電池有兩顆,一顆給吸塵器,一顆給熱蒸用。
從側面看,可以發現兩邊還有卡扣,方便鎖緊主機。

熱蒸的電池座,負責給電到濕拖吸頭的加熱線路,產生高溫蒸氣。

順手玩一下組合技,注意看電池座背面的卡楯結構,要將兩側卡楯滑進吸頭的溝槽內,就可以組合起來了。
組合過程還滿順利,不過想兼顧加熱與組合方便,就會佔空間。濕拖時因為有水箱與電池,所以拖地時無法深入沙發的底部,是要注意的地方。
拖布、水杯與濕拖吸頭--濕拖前請先弄濕拖布再貼到吸頭底部。LG的拖布直徑算是滿大的,織布也滿紮實,可能是為了因應熱蒸的需求有加厚🥰。
吸頭的背面則設有出水量開關,這個一定要手動,ThinQ並沒有支援線上設定。
吸塵器的定蓋可以拆卸,除了頂蓋本身有HEPA濾芯,頂部還有可水洗濾杯,造型與配色都很可愛,工藝部份也沒話說。
拿起可愛的頂部濾芯,可以看到內部廢氣由下方衝上來,通過濾杯與HEPA濾芯再排出吸塵器外。這個排氣方向的確減少了用戶被「噴」到的機會。
主機底部可以將電池反向扣上,很有彈匣的使用感😊。
主機底蓋也可以打開,直接就把灰塵倒入垃圾袋中,既直觀又方便。
想要下載ThinQ App,也可以在底部掃描二維碼。
■ PuriCare 雙頻除濕機
一週後除濕機也到了,這一系列都是黑底白字風格,跟「A9 TS ALL IN ONE」一樣。😊
紙箱的保護做得很到位,除了膠帶還有鋼釘扣緊,這是新品😊。
打開來第一層是烘鞋\衣櫥配件。
第二層就是主機了。
直接從主機兩側的手提槽抓緊拿出來,跟「A9 TS ALL IN ONE」來個合照。
「PuriCare雙頻除濕機」頂部面板,採用觸控按鈕。左側有個手把方便推動主機。

整機採用圓弧造型,無形中增加不少美觀與時尚的感受。
側面水箱採用隱藏式提把設計,容量達5公升,手伸進凹槽部份就能將水箱提出來。
主機背面下方還有「線收納」機制,長期不用時可以把電線捲起來就好。
線收納機制特寫。
另一側則有手提槽方便跟右側提把配合抓起主機。
PuriCare除濕機可以達到18L/d(每日除濕效率),水箱容量則是5公升,比一般市售產品的除存量還要多。
水箱頂部,除了手把,可以看到手把尾部的活動蓋才是倒水點。

主機背面還有旋轉蓋可以轉開。
延伸軟管可以轉入這個缺口內。烘鞋\衣櫥很好用。
最後來個開箱照。
與「A9 TS ALL IN ONE」來個合照。

使用很容易,開機就行了😊。切記進氣口不要有阻礙物。
█ 居家實際應用
■ LG A9TS
第一周之後就把手冊裡功能大概了解完畢,也能更熟悉的使用每個附加功能。😊先來看看「A9 TS」的其他配件吧!
▶ 毛髮專用吸頭
請注意這個並非「振動除蟎吸頭」,想要必須額外添購😊。
「毛髮專用吸頭」在客廳沙發或者床頭等有軟性布料容易沾染毛髮之處使用就事半功倍。
只要按下底部的「Push」按鈕,就可以轉開側面,取出轉軸清理了。
▶ 二合一毛刷吸頭
二合一毛刷其實就是「刷子模式」與「縫隙模式」兩種吸頭,可以切換:
--刷子模式:我都用在較容易除塵的表面,也就是灰塵輕拂就可以鬆動吸入的情況。比如說沙發、軟椅墊、鍵盤或者容易沾染微塵的光滑表面。甚至我會用在吸螢幕的灰塵。😊
但是,要注意吸螢幕的話,請「從一而終」的使用,否則吸螢幕前一定要先清洗乾淨後再。「A9 TS」的軟毛刷稍嫌窄了一點,想用在大尺寸電視上可能不大適合。
當然想要把刷子用在其他場合也是可以的,比如沙發或者軟性織布表面也ok。
--縫隙模式:這個模式的吸頭比較大一點,但對於沙發內側或者汽車座椅縫隙的清潔都很方便。如果是櫃子與牆壁間的縫隙,那就要用另一個窄版的縫隙專用吸頭了。
▶ 縫隙專用吸頭
既然有二合一吸頭,為何還要有「縫隙專用吸頭」呢?因為家中有太多角落是二合一吸頭「鑽」不進去的。這時就需要「縫隙專用溪頭」這種扁平、細長的吸頭深入處理灰塵或者蜘蛛絲了。
縫隙專用吸頭搭配伸縮管,可以清理高處的蜘蛛絲。如果有黏著度較強的灰塵,可以用「二合一吸頭」或「隙縫專用吸頭」來加以掃除。
由於吸塵器主機夠輕,加上輕量化的伸縮管與縫隙吸頭,想要清理頂部相對就輕鬆很多。
▶ 客廳
戰場拉回「客廳」,由於地板採用拋光磚鋪設,所以白天時很容易在反光下發現灰塵雜物,尤其家附近空氣的品質不佳,除了需要一台空氣清淨機外,地板常常掃出一堆灰塵。
--隨時吸塵
使用新世代吸塵器好處是清地板不用戴口罩(排氣口有HEPA濾芯),而「A9 TS」夠輕,自帶電力無線吸塵,只要看到地板髒了就可以隨手吸一下,比以往拿出傳統吸塵器清掃更方便。
以家裡的空氣品質,每天早上我都需要用地板吸頭先吸一輪,把大一點的碎屑、毛髮、線頭、乾掉的飯粒等等都清掉,之後要用冷拖或者熱拖就更有效率了。 |
--每日冷拖
在客廳日常第二輪我都是用冷拖,也就是熱蒸的電池拿掉,單純用冷水,換上濕拖吸頭來清掃地板。
拖地前記得打開「Water Supply」(左小右大),拖布也記得先弄濕,這樣才能順利拖地。
接著我們看一下濕拖的體驗展示:
因為向上排氣的關係,手機麥克風會收到風噪(或許我該用人頭收音耳機?😂),請見諒。
--每週熱拖
其實大家也可以每天熱拖,使用的頻率完全看大家的需求。個人是因為習慣「多層次清掃」,所以吸地、冷拖最後才是熱拖。
只要裝好電池,啟動「A9 TS」後就會自動進入熱蒸模式,等到LED閃完恒亮後,就可以開始熱拖了。😊我都是盡量讓吸頭中央靠近灰塵來拖地,這樣雜物就不會被撞到旁邊去😊。
接下來分享一下熱拖的體驗:
不論是冷拖還是熱拖,A9 TS對地板上具有黏性的點狀污漬比較沒有辦法清掉。這可能跟軸心旋轉式的設計有關,被轉入中央的碎屑會被吸走,但小點狀污漬沒有刮的力道很難清走的。
不過,這種小點狀污漬在熱拖模式下可以將轉速加到第二段,「WATER SUPPLY」開到「大」後,加上高溫,還是可以「融」掉。這是純濕拖產品較難做到的地方。 |
---事件:花瓶撞倒油燈的意外
某天神桌上的花瓶被家人碰倒,各位知道花瓶是有高度的,加上供佛的花其實重心已經往上提,只要不小心手肘很容易絆到,意外就發生了。
比較特殊是花瓶倒下來還順便撞翻油燈,桌下的地板就有點狼籍了。這時候「A9 TS」搭配清潔劑就很好用:
1.在地板上先噴一些清潔劑。 2.換上熱蒸濕拖的吸頭,裝好水箱,並且裝好濕的拖布。 3.確認裝好電池後,就可以啟動了。 4.擦完一輪後請換上第二組濕拖布,拿掉電池進行冷拖。 5.視需要重複#3~#4步驟直到滿意為止。 |
個人覺得兩組拖布真的有必要,尤其清理一些局部小意外的髒污特別方便。至於大面積的清理,甚至是比較大坨的油性髒污(如倒在地上的義大利麵),個人覺得還是要啟用洗地機才適合😊。
▶ 臥室
臥室的使用率一般來講會比客廳低一點,通常都是晚上才用得到,基本上三天到一週清一次。不過每次都會花比較多時間😁。
以個人的情況來說,我會先用床墊吸頭與除蟎振動吸頭處理陣頭棉被與被單。軟性物都處理完,接著就是吸地與拖地。很多臥室的角落與桌面下方都有很多灰塵與毛髮,地板吸頭就很好用。
如果有的人臥室很多櫃子,平時的清掃,縫隙的蜘蛛網就用「縫隙專用吸頭」處理。大掃除時就把櫃子都搬開,反而地板吸頭與濕拖吸頭比較好用。完全看掃除場合。
如果是木板地,請勿使用熱蒸濕拖😁。
寫到這裡,個人覺得單買「A9 TS ALL IN ONE」產品之餘,最好加購「振動除蟎吸頭」、「多角度軟毛吸頭」、「頑垢專用硬毛刷頭」、「床墊吸頭」與「彈性伸縮軟管」,加起來大概要再多一萬左右的預算,但一組機器可以各場合使用,個人覺得還是值得的。
甚至,一個大房間就配備專用的地板吸頭。比如說禢禢米或者和式木板房最好配一個專用的地板吸頭,而客廳與起居室則用另外一個😊。使用頻率低的吸頭就共用,頂多要用前先清洗好再移到另外房間使用即可。 |
■ PuriCare 雙頻除濕機
這次體驗活動剛好在11~12月,正是台灣冬天濕氣最重的時刻。用「PuriCare」除濕機負責除濕與基礎空氣清淨,再來搭配「A9 TS ALL IN ONE」清掃家中各種角落,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以下分享一下這幾周以來的體驗心得:
▶ 快速除濕
出差回到家,整個房間就感覺悶悶的,地板走起來黏黏的,個人覺得用「快速除濕」會比「智慧除濕」更適合。
因為「快速除濕」會先以高速運轉一小時達到設定的濕度目標後,再切換到「智慧除濕」模式繼續維持房內濕度。
個人喜歡同時設定「奈米離子」與「UVNANO」殺菌功能,畢竟出差回來房間內早就飄滿有的沒有的浮塵,除濕順便清一清更安心。
▶ 定時定點除濕
平日上下班期間可以透過ThinQ App設定排程,時間到就開動除濕,回到家時剛好關機,就有舒服的空間可以休息。
▶ 隨時奈米離子清淨
天氣好的時候濕度大概是45%,沒什麼需要開除濕功能,這時我都直接按「奈米離子」送風,對於基本清淨空氣也很有用處。 |
不過,每個月最好把背後的濾網拉出來清理清理。
▶ 烘鞋\衣櫥模式
忙碌的朝九晚五生活,回到家就急著張羅大小事情然後可以休息一下。但有時就會忘記晾在後面的衣服沒洗,趕著洗完又面臨衣服不夠時間晾乾的窘境。
對於有智慧烘洗衣機的朋友當然比較少這種煩惱,衣服洗完就順便烘乾,拿出來就是折一折放到衣櫥裡結束這回合。
但是「PuriCare雙頻除濕機」也有烘衣機做不到的功能,就是烘鞋或者烘衣櫥😊。
個人認為「烘衣櫥」的確是使用率滿高的功能,因為台灣四季濕度都很高,放在衣櫥裡的衣服很多時間都是悶著,放著不管很容易發霉生蟲。
只要將延伸管接到除濕機背後,並且接上烘衣櫥套件,就可以開動了。
烘鞋\衣櫥時排風口不會展開,而是從套件排氣口出去。
而習慣使用布鞋的用戶就可以用另外一個烘鞋套件,尤其接下來常會遇到下雨天,回到家就可以讓鞋子烘一烘,除臭又可以抱持乾爽。😊
來個烘鞋全景照😊。記得「奈米離子」要開喔。
▶ 智慧家電的橋樑-ThinQ
在2007年IPHONE智慧手機推出之前,都還處於類比操作的模式,而當時只知道家電未來也可聯網,但實際如何控制還有很多想像空間。現在就不一樣了,透過手機APP的界面,智慧家電的操作就很友善,也可以檢視各項統計數據,甚至也可以在同廠牌電視上使用Apps做監控。
「PuriCare雙頻除濕機」支援聯網遙控,不論是遠程除濕,或者關機等都可以用手機搞定。
進入「Schedule(排程)」選單,可以依照自家的需要,設定每天或者每隔幾天的時間點來除濕,就連何時關機也可以指定。
而「A9 TS ALL IN ONE」也一樣可以聯網,查詢清掃的統計資料之外,也支援充電狀態通知。
從打掃歷史來看,由於我都是個別房間清掃,所以使用時間大約都在10分鐘以內。各位如果是全屋清潔的話,一顆電池40分鐘內完成是有可能的😊。
而「A9 TS」的ThinQ設定也很簡單,只有「Mop Setting」可以切換「拖地」或者「吸拖」,通常我會在回家前想好是否需要切換模式,就會在到家前設好。畢竟,Apps好處就是「想到就做」,以免開動吸塵器才發現需要手動改一次。
用到現在,我很習慣搭配ThinQ App來調整兩組機器的參數,因為她的界面很簡單,功能也很精簡,所以不用擔心太複雜難用的問題。「想到就做」對於事情忙碌的用戶來講真的很重要,ThinQ開起來做好設定,大部份事情透過網路就可以完成,再也不容易忘東忘西。
因為機器資訊已經登錄到ThinQ雲端,所以在辦公室或戶外也可以設定。真正是做到物聯網的要求,真的很實用。
萬一報修,記得先跑一遍「Smart Diagnosis Results」:
█ 結語
目前「全屋清潔」的概念已經非常普及,清潔家電除了開始支援內建電力可以手持無線清掃以外,支援物聯網上攻「智慧家電」已經成為顯學。
「A9 TS ALL IN ONE」不僅支援熱蒸濕拖,增強地板清潔的能力外,充電塔本身還能收納多功能吸頭,以及支援「自動集塵」,「自動殺菌」的創意功能,就連吸塵排氣部份也採用HEPA濾芯做到廢氣清淨......家人在看到那座多功能的「充電塔」時非常驚豔,可以說是「A9 TS ALL IN ONE」的最大賣點了。
當然LG也知道這個需求,最近打蛇隨棍上推出「清空塔」,進一步擴充「掃地機器人」收納的設計,變成「超級收納座」的概念,朋友一聽就馬上跑去嘖嘖了解了😆。
以上照片引用自「聯合報」😊。
很多人去過國外都會說國外的「寒冷」是「乾冷」,而台灣的冬天則是「濕冷」。濕氣重的冬天真的體感溫度會更低,這時感受從「PuriCare」除濕機排出的氣體就可以明顯覺得溫暖。
在變天的日子裡,外面飄著雨,有「PuriCare雙頻除濕機」的房間跟房外的室溫就有明顯差距。房裡的我穿短袖做事(智慧除濕維持55%),房外的客廳家人穿棉襖看電視(沒開暖氣),一個除濕機兩個世界,濕度對體感溫度影響真的超大啊!
這一個月的體驗下來,「A9 TS ALL IN ONE」與「PuriCare雙頻除濕機」支援除塵、除濕、空氣清淨、物聯網智能家居,加上LG細膩的工藝與技術,產品兼顧人因工程的友善性,體驗期間不僅功能令人滿意,也能增添客廳的時尚感🥰。
下一次,盲狙先生傳67將要為大家帶來什麼體驗呢?敬啟支持鼓勵。🥰
🥰更多影音、3C、居家生活都在「盲狙先生傳」粉絲團喔~🥰